学有优教 润育未来
——港北区教育“质”和“量”双提升综述
【资料图】
苏蕊花 陆寿贤
龙山小学获评为第四批全国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学校、建设小学获得第20届广西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暨东盟国家青少年机器人邀请赛创意比赛小学组冠军、荷城小学语文教研组获评为全国巾帼文明岗……
一个个丰硕的成果,是港北区教育工作从“学有所教”提升到“学有优教”的成果。
港北区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持续拓展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深化新时代教育改革,扎实推进教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
升级教育优质均衡“硬件”
宽敞明亮的综合教学楼、设施齐全的功能室、整洁的塑胶操场,这是新建的迎宾路幼儿园。像这样环境优美整洁、功能室及设施齐全的幼儿园,在港北区并不鲜见。
港北区聚焦教育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补齐教育短板,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今年投入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资金4400多万元,建设教育项目80多个;投入学前教育专项资金2700多万元,建设教育项目19个。
“让新改建学校成为‘家门口的好学校’,让家门口的学生就近享受优质的教育。”港北区委教育工委书记韦国尧介绍,除了迎宾路幼儿园,桂林路幼儿园和达开路幼儿园也计划于今年9月开园。这3所新建成的公办幼儿园将为辖区适龄儿童提供1080个学位,后续还将推进建设港北四幼、盛世华府幼儿园等,满足适龄儿童就近入学的教育需求。
港北区积极构建“互联网+教育”新生态,建成多媒体教学教室、计算机教室等各类功能教室3200余间,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一体机等现代化教学终端实现全覆盖,教与学的模式正发生深层次的变革。今年,该区计划投资800多万元,为薄弱学校购置“三个课堂”主讲端设备132套、听讲端设备84套、教师计算机172套。
港北区实施强校扩优行动,根据区域内学校的办学及资源情况,按照紧密型、捆绑型和联盟型方式,建立起校际间、城乡间、区域间的教育集团6个、联盟7个,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00所。通过优质学校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让辖区的学子不仅“有学上”,还能“上好学”。
激活教育优质均衡“软件”
不久前,郁林路小学获评为贵港市首批中小学劳动教育示范学校。郁林路小学改变传统德育教育的“课本化”和“说教化”模式,以劳动教育为抓手,以个人生活起居、校园种植劳动、家庭劳动等为主要内容,把德育落到具体的行为上、活动中,探索出“劳动造就阳光人生”的育人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港北区围绕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育人思路,促进教育教学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打造“一校园一特色”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据了解,该区乡镇中心校以上共36所学校开展科技、文艺、体育、阅读等方面的课后服务,学生参与课后服务率为91.7%,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率为97.3%。建设小学、奇石乡寄宿制民族小学等17所学校成功打造特色教育;郁林路小学、木兰河小学等8所学校被评为港北区第二批中小学书香校园示范学校。
港北区积极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先进集体及师德师风建设标兵的建设、培养,组织2370名老师参与实施国培、区培计划,促进教师转型,让教师会教、乐教;深化梯度支教模式,选派城区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学科15名教师到农村学校走教,打破教师交流的管理体制障碍,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素质教育差距。
学有优教“一个也不能少”
“多谢老师们的爱心捐款,让我爸爸顺利治病!感谢政府的资助政策,让我能够安心读书!”家住根竹镇幸福社区的小杨说。
近日,港北区中小学和幼儿园积极组织开展“万名教师进万家”大家访活动。根竹镇中心小学老师走访小杨家时,发现她家里6口人,祖父母年迈无劳动能力,母亲残疾,父亲在3月突发意外脑出血,现正在康复中。老师及时将小杨家庭情况向上汇报,为小杨爸爸筹集爱心款,为小杨家争取更多资助。
港北区依托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加强教育与民政、残联等部门间的数据共享交换,进一步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精准度,实现资助政策“所有学段、所有学校、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三个全覆盖,切实做到应助尽助。今年春季期,该区发放学前教育免保教费1863人次,直接免除161.45万元;发放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补助23153人次,发放资金1228.86万元。
同时,港北区严格落实控辍保学“双线四包”工作责任,通过上门劝返、随班就读等举措,控辍保学从动态“清零”转向常态“清零”。
关键词: